张小龙 | 产品观之设计篇

Finder / 2024-02-08


产品是进化出来的,而非规划出来的。有 DNA 的产品才会进化。DNA 是产品的价值观和认知,产品在进化的过程中,怎么才能看起来像个生物体那样,有自己的内在?

产品是进化出来的,而非规划出来的 #

有 DNA 的产品才会进化。DNA 到底是什么东西呢?DNA 是产品的价值观和认知,产品在进化的过程中,怎么才能看起来像个生物体那样,有自己的内在?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思考的问题。

这是张小龙给所有产品经理提出的问题,也是引导我们做好产品的方向。

把用户分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#

我们常常会先给产品做用户定位,确定是面向哪个用户群体的,比如高端用户、中端用户、低端用户。这样做是很不道德的。

先做产品结构,之后才是功能细节 #

如果做-个列表把微信的所有功能列出来的话,会发现这是很恐怖的,里面包含的东西特别多。但目前大家用到的微信并没有显得很复杂,看起来还是挺简单的,以至于我们做了一个新版本,你都找不到它有什么新功能。那是因为我们先把微信的骨骼梳理清楚了,枝叶的东西藏得很深也没有关系,这样整个产品才不会乱掉。

这里留下的问题是:如何设计一个好的产品结构?

功能模块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关系 #

如果我们的产品都是由很多独立的功能堆砌起来的,那会很危险。我们看到自然界的东西,不是像堆积木那样堆砌起来的而是有机地联系起来的。

功能堆砌会造成价值传递的混乱。我们可以有很多功能,但用户心智需要是连续的,顺畅的。

设计就是分类 #

我们说设计就是分类的意思是,我们发现在做很多产品的时候,做得不好往往是分类分得不好,几乎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上。

分类是人类大脑的识别模式,只有分类分得好,对用户才能显得亲切易懂,对产品才显得结构清晰。 产品经理在做设计时,需要不断思考,这个功能,这个模块如何进行分类!

抽象方能化繁为简 #

所谓“抽象”就是,如果我们有 100 个需求,而我们能把这 100 个需求汇总成 10 个需求,从而派生出 100 个需求,那我们就做了一个很好的“抽象”。

人类最本质的思维逻辑我觉得就2个:归纳 和 演绎。抽象的过程,其实就是归纳的过程。

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需求 #

朋友圈要不要做分组?用户不会“做了分组才在朋友圈发照片”,而是想发朋友圈时屏蔽有限的几个人,一般集中在两类关系:父母和上级

面向场景来做设计,而非功能列表 #

是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,到底是面向场景来做,还是面向某个功能来做?因为功能脱离了场景是没有意义的。

很多功能从逻辑上无法判断好坏,也无法判断重要性。场景是做出这些判断的归依。

让功能存在无形之中 #

因为我们做新功能的时候,总是喜欢把新功能摆出来,总是怕用户不知道我们做了什么新功能。这都是新手的做法。把它隐藏起来,才不让系统变得更加复杂。

功能应该隐藏还是摆出来,核心在于它在系统中处在什么角色,应该放在哪里。

不过度设计 #

我们很喜欢去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,常常会认为在产品里面做越多的表现会越好,如果做了一个东西没有被用户看到的话,就会觉得很遗憾,甚至觉得很吃亏。所以这里我特别想提这一点,很多的“枝叶”是可以去掉的,不要做得太过分。

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#

这里是想强调体验的重要性,但在实际工作的判断中,功能与体验的取舍需要视场景而定。

产品还是运营? #

很多开发的同事知道,在开发上我们到底是要做“类型”还是做一个一个“实例”?如之前举的例子,如果我们不是把各种订阅内容抽象为一个订阅平台的话,可能就会做了很多很多的“实例”出来,产品变得非常复杂。

让用户推动用户 #

我们常常会认为,发现用户的行为不太好,可以通过系统努力去“教育”或者“引导”用户,让用户符合我们的期望。

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#

“摇一摇”是非常好的一种体验过程。这个体验过程包含了肢体的动作、声音、动画以及操作的结果,非常连贯。我们把这个功能已经做到了极简化,这种极简化的体验是很难被超越的。

操作的响应速度永远是第一体验 #

在微信 4.0 的时候,点击进入一个会话群的响应速度是挺慢的,我们做了很多的改进来保证进入速度得到提高。而在微信的朋友圈里,时间线的流畅度也非常重要,我们的开发在这里做了很多次的重构才保证了流畅的体验感,保证我们速度能超越所有有时间线的产品。虽然为了提升这里的速度,开发的代价很大,但是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。

面向未来的场景来做设计 #

要不要做“已送达”这个特性,我们当初争论了很久。当时支撑的一个理由是,我们将来的服务器会很稳定,网络状态也会越来越好,消息是必然会送达的。虽然说现在的网络状况不是很好,也会出现丢消息的情况,但是我们首要考虑的是未来的情况,要根据未来的场景来设计。

如果一个特性不能让人兴奋,不如不做 #

如果没有自然增长,就不必推广 #

当一个产品还没到爆发点的时候去推放广告,它的投入和收益是不太成比例的。

所以我们认为,好的产品应该是自然增长的,而不应该为 KPI 而改变产品。KPI 只是一个好产品的副产品,好的产品自然会产生好的增长曲线。

保持粗放,保持笨拙 #

做产品可以保持一些粗放的状态。如果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,一定不要先去做。因为我们收到的需求会非常多,当没有想好方案,或者想到的方案会带来很多副作用,硬要去解决的话,可能会得不偿失,产生的副作用可能会远远大于正面作用。

  • 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,一定是问题错了
  • 在每个细节中体现认知
  • 给用户选择权:为了保持微信的简单,在微信里面,除了核心功能,大部分的功能都做成插件的形式。
  • 尊重用户:在尊重用户这一点上,我觉得我们一直做得还不错。比如最基础的用户隐私保护(通讯录上传要经过同意,LBS 暴露位置要告知)
  • 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是创新:我们知道微信有一个特性是,把手机放到耳边,语音的声音会切换到从听筒出来。可能很多人以为,这是通过听筒旁边的遮光传感器做到的。但是测试一下会知道,假如你用手去遮住光的话,播放方式是不会切换的。也就是说,微信会认识用户的耳朵。
  • 你的价值观(态度)决定产品的特性:我们对特性的设计,是非常主观的,跟我们做产品的价值观和态度密切相关。
  • 改变用户习惯:我们做用户体验的都知道,用户习惯是很难被改变的,要去做产品升级的话,要保持原有体验。但有些时候,我们确实需要去改变一下用户习惯。
  • 抛弃不人性的创新:我们做产品的人都非常聪明,智商很高,能想很多点子出来,但是这些点子最后能不能用到产品里面,变成真的有实用价值的创新往往不能太基于隐性的推理去想,而可能是一种更人性的东西才能成为一个创新点。
  • 避免战略行为替代真实需求:战略行为不一定来自需求层面,更多来自战略任务,战略任务可能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成立,但是在真实场景下不一定成立。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大公司,它的战略很厉害,但是最终还是走向失败。
  • 从人出发,改变商业模式:商业模式的改变是让用户能够动起来,然后才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,而不是我们先计划好一个商业模式,用户就跟着计划动了。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。
  • 没有设计,只有解决问题:前面讲了很多设计上的问题,到这里我、想跟大家说,其实没有设计,只有解决问题。
  • 创新,还是抄袭:所以大家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,是想着要跟随用户,而不是跟随别的业界产品。跟随业界产品其实是不太好的,是要避免的,前面也提到你对别人产品的理解,没有别人那么深刻。
#张小龙 #微信 #产品经理

最后一次修改于 2024-02-08